2月19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就保障用工、返工返岗、失业保障等问题作出回应。2月20日,人社部会同财政部、税务总局研究制定了《关于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的通知》,明确了免、减、缓三项措施。上述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的系列举措引发广泛关注。疫情下的小微企业有哪些燃眉之急?各地又将如何落实?顺利复工复产,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疫情期间,如何帮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疫情下的小微企业有哪些燃眉之急
相比大企业,小微企业“家底”相对较薄,抗风险能力较弱。特别是小微企业居多的餐饮、零售等行业,因其对现金流依赖程度比其他行业更高,受此次疫情影响也较大。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认为,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中小企业如果能被“拉一把”,现金流不断裂,渡过难关的希望就大一些。
针对上述情况,2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提出要阶段性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
张连起表示,考虑到人力是企业最主要的成本之一,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给全国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减免今后几个月的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实现了普惠与精准相结合,可显著减轻企业负担,稳定预期,帮助企业尽快走出困境,稳定就业。“这说明政府真正看到了企业的难处,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在2月19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失业保险司司长桂桢进一步表示,人社部会同财政部出台两个新举措,扩大中小微企业政策受益面,降低政策门槛,放宽申领条件。
中小微企业裁员率不高于上年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目标,即5.5%;30人以下的企业裁员率不超过20%,都可以申领稳岗返还,即企业所缴上年度失业保险费的50%。
对于湖北等重点地区,允许根据实际情况,扩大受益企业范围;可以根据失业保险基金结余情况,对医疗物资、公共事业运行、群众生活必需等物资供应保障企业,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
而在2月20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副部长游钧明确了免、减、缓三项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的具体措施。
各地如何落实相关政策
不难看出,上述一系列政策指向明确发力精准,对于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维护就业局势总体稳定、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让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感受到更多的暖意,各地近期也陆续推出一系列具体政策,最大程度创造有利条件,推动复工复产平稳有序进行。
首先,加强金融支持力度,不让小微企业因现金流紧张而裁员。
在安徽,中信银行3000万元贷款到账,给安徽老乡鸡餐饮有限公司董事长束从轩送来一颗“定心丸”,而中信银行给予的1亿元贷款额度,也让随后企业发放工资、采购原材料有了保障。
苏州市政府也出台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10条政策,重点为中小企业加大金融支持、减轻企业负担。广东也降低了小额贷款和小额再贷款利率。
其次,对不裁员、少裁员以及多招人的企业发放补贴。
浙江省湖州市设立1亿元企业复工复产补助基金,对企业新招员工,给予每人1000元的一次性生活补助。
北京市也在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16条”措施中明确提出,受疫情影响较大,面临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坚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可以返还部分失业保险费;截至4月底,中小微企业职工平均人数如果与上年平均人数相比持平或增长,可一次性获得补贴。
▲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企业员工在楼下使用笔记本电脑连接公司内网下载安装远程办公软件,以便实现居家“云办公”。
如何更好地“两条腿走路”
疫情防控关乎生命,复工复产关系生计。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认为近期各部门出台了大量的政策,一个核心的特点就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紧抓防控疫情不放松,一手抓复工复产有序推进。
对小微企业而言,目前最关键的,也是要在不影响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尽快推动各行业恢复生产、恢复经济,让产业链重新运转起来,给企业稳定的预期。
因此,如何更好的“两条腿走路”,在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之间做好协调和平衡,把握好二者的关系,这也是摆在各地政府面前的一道考题。
一些地方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一些尝试,努力打通复产复工的“最后一公里”。
例如,劳务输出大省四川与输入地广东、浙江两省建立了健康检测互认机制,互相认可对方人员提供的健康证明材料。
杭州、宁波、广州白云区、深圳福田区等地发布的最新通知显示,企业只需备案,无需审核,即可复工。
而为了解决复工后员工就餐问题,北京市推出餐饮外卖供餐地图,遴选出100余家供餐单位,为复工企业提供“无接触”配送就餐。2月17日,沈阳市疫情期间团餐外送服务企业名单出炉,首批包括14家餐饮机构,为复工企业提供无接触营养配餐。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表示,这些复工复产的经验为全国提供了样板和借鉴,预计今后中国防疫与经济“两线作战”将取得更好成绩。
随着疫情的逐渐稳定,多地政策松绑,复工复产节奏进一步加快,中国经济回暖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