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市把脱贫攻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选准扶贫突破口和切入点,运用“大扶贫”理念全力攻坚脱贫工程,使贫困户尽情享受到了精细准确扶贫带来的阳光和雨露,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正日益发生着令人欣喜的显著变化。
凌源市将产业扶贫作为贫困户脱贫的“发动机”“火车头”,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原则,运用“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着力打筑“4+N”产业格局。“4”即“菜花畜果”四大扶贫主导产业。去年该市依托55家涉农企业和291个合作社,使全市77%贫困人口7902人通过四大产业脱贫。涌现出了像刘杖子村、范杖子村、郭家店村、小刘杖子村等一批脱贫典型。其中蔬菜保护地带动脱贫4725人,年人均增收2300元;花卉种植带动514人,年人均增收2600元;畜牧业带动1706人,年人均增收1400元;林果业带动957人,年人均增收1400元。“N”即土地共营制、旅游、光伏、电商、手工业等叠加扶贫产业。2016年全市共有23%贫困人口、3124人通过上述产业实现脱贫。
与此同时,该市抓住关键实施医疗扶贫和政策兜底扶贫。一方面凌源针对81.5%的贫困人口,在全省首创了“新农合+大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三位一体的医疗扶贫模式。具体是对贫困人口新农合免费参保,将住院比例提高10%;大病报销起付线降至5000元农合报销剩余部分再报70%;市财政支出270万元,为贫困人口缴纳90元商业医疗保险,将农合、大病报销剩余部分再报70%,经过三次报销使报销比例达到85%。另一方面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和就业脱贫的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同时筹建残疾人托养中心,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1000名残疾人集中供养;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学前至高中学费减免,合计免除202万元,并为贫困家庭大学生发放补贴22.3万元,对贫困人口免费技能培训2370人次。
该市整合资源,加大行业和定点扶贫。凌源最大限度整合行业部门资金和项目,实施贫困村“基础设施六到位”工程,到目前累计投资9000多万元,修路111.85公里,建桥11座,安全饮水工程32处,电商中心193个,修建小学8所,村级卫生室24家,文化广场及文化室48个,C、D级危房改造1173户。同时加大定点帮扶,全市74支驻村工作队总计向贫困村投入资金、物资和协调资金3961万元;156家定点帮扶单位总计投资、物资、协调资金4737万元。在省政法委的牵头下,17家省级帮扶单位在资金项目等自2014年已累计投入资金4557万元,帮助所在镇村蔬菜花卉等产业项目7个,修路50.5公里,打井40眼,建设村部及文化广场14个,帮扶贫困户2504户,资助贫困生53人,使帮扶镇村及贫困户生产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得到了广大农村贫困户的高度好评。